您好,欢迎来到皖西学院金融与数学学院!
  1. 0
  2. 1
  3. 2
 
行走的思政大课堂——“三下乡”系列报道:金数学院赴寿县非遗技艺之旅,豆腐与大救驾的美食奇缘
发布人:金数学院  发布时间:2024-07-21   浏览次数:55

为了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寿县传统文化,推动当地旅游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逐步培养团队成员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7月3日皖西学院金融与数学院“逐梦寿州”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开展启动仪式确定此次暑假三下乡实践活动的方向和规划7月8日至10日,实践团队走进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探寻之旅。他们来到八公山乡大泉村和春申府大救驾有限公司,旨在深入了解八公山豆腐与大救驾的制作技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八公山豆腐:山水间的匠心传承

7月8日清晨,实践团队抵达大泉村,这里是八公山豆腐的发源地。在村民的引领下,他们见到了八公山豆腐技艺的传承人——胡志东师傅。胡师傅已经是家族豆腐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了,在成为豆腐坊的新掌柜之前,胡志东已在外务工多年。但眼看着老一辈的手艺人们精力远不如前,如果年轻一代再不接手,那大泉村门口那座写着“中国豆腐村”的牌坊就将名不副实。“既然回到家乡,拿起非遗传承的交接棒,就要做好。”胡志东说,团队成员在和他的谈话中了解到,他开始借助线上平台推荐家乡的豆腐文化。鲜豆腐保鲜时间短,很难运往较远的地方,但“八公山豆腐”这个响当当的品牌足以吸引游客来到这里体验与品尝。

“近年来有不少外地游客慕名而来,还有特意来学做豆腐的,来做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他们都是帮助八公山豆腐走得更远的推荐人。”胡志东告诉团队成员。为了寻找新发展机会,胡志东还创新推出了“黑豆腐”,用黑皮绿芯的大黑豆做豆腐,价格比普通豆腐贵一倍。他还去外地学艺,尝试做出更多新产品。“下一步我计划扩大产能,把自家的豆腐坊继续做大。但生意不管做得多大,都不能降低质量,这是八公山豆腐传承千年都不曾改变的,我们新一代手艺人也不能忘。”胡志东说。见证了这项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跟随师傅的脚步,实践团队来到了大泉——八公山豆腐的专用取水地。清澈的泉水从山间涌出,师傅介绍,正是这独特的山水,赋予了八公山豆腐细腻滑嫩的口感和独特的风味。“大泉”既是村名,也是作坊旁常年流水不竭的泉眼名字。

在胡师傅的豆腐坊里,实践团队成员们亲眼见证了豆腐的制作过程。从选豆、浸泡、磨浆、煮浆、将调好的石膏水倒入模具到压制成型,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和智慧。在中国豆腐主题文化园,成员们了解了豆腐的起源和历史,也看到了不同于传统制作方法的智能产业链。在采访中,实践团队了解到八公山豆腐不仅仅是一种食品,更是当地文化的象征。居民们纷纷表示,豆腐制作技艺的传承不仅保留了传统工艺,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大救驾:匠心独运的传统糕点

7月10日,实践团队来到寿县春申府大救驾有限公司,探寻另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救驾的制作技艺。在这里,他们有幸采访到了省级非遗大救驾制作技艺传承人朱庆国师傅。朱庆国师傅自幼便跟随父辈学习大救驾的制作,他向实践团队分享了自己故事。每年春节前的一个月都是大救驾的生产旺季。朱庆国介绍:“大救驾的制作过程一般分为制皮、制酥、包酥、制馅、包馅、炸制六个步骤。每一个步骤都有其独特的技艺和把控要求,操作不当或功夫不到位,就有可能前功尽弃,做不出它的味道。”朱庆国师傅介绍,近些年,受市场变化的影响和消费者的健康需求,大救驾的制作工艺有所创新改良。以他们公司生产的大救驾为例,现如今无论生产哪一种馅料的大救驾都弃用了大量使用猪油的制作方式,全部改用低食用油制作工艺。改良后的大救驾不齁甜、不腻人,更受市场欢迎。销售大救驾的商户普遍反映,历经千年,大救驾依然是寿县最具代表性、最具生命力的年俗小吃。朱师傅表示,大救驾不仅是一种糕点,更是一份责任和使命。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这一传统美食。

之后在朱师傅的带领下,实践团队参观了大救驾的生产车间。从选材、和面、包馅到烘烤,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把关,确保产品的品质和口感。朱师傅还亲自示范了包馅的手法,娴熟的动作和精湛的技艺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赞叹不已。谈到大救驾的未来展望,朱师傅充满了信心和期待。他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消费者口味的变化,大救驾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未来,他希望能够将大救驾推向更广阔的市场,让更多的人品尝到这份美味和幸福。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实践团队深入了解了八公山豆腐和大救驾的制作技艺和文化内涵。他们亲身体验了传统工艺的魅力,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和传承的重要性。这次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之旅,更是一次心灵之旅。实践团队的成员们纷纷表示,他们不仅学到了许多关于传统食品制作的知识,更深刻体会到匠人精神的价值。他们表示,回到学校后,会将这些宝贵的经历和感悟分享给更多的同学,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此次寿县非遗之旅,不仅为实践团队带来了一段难忘的经历,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相信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中来,共同守护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

(文/杨玲 黄家欣 图/周东辉 审核/郑红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