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皖西乡村振兴团队建设方案 根据现有金融与数学学院学术团队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以及皖西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特征,凝练组建三个方向的学术研究团队:乡村产业振兴团队、三农数据调查与分析团队、农村智力资源开发团队、皖西五大库区绿色生态经济建设,据此方向培育、引进人才,探索服务乡村振兴的优化机制。 (一)围绕乡村振兴的不同方向学术团队的建设 1.乡村产业发展研究学术团队 (1)乡村产业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 依托大别山地区的特色资源和特色产业,尤其是“一谷一带、一岭一库”建设,深度整合校内外科研力量和产业资源,贴合产业发展实践,为区域内行业和企业发展提供研究报告和决策支撑,服务乡村产业振兴。 学术研究领域主要聚焦于皖西特色农产品营销研究、区域乡村电子商务研究、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产业发展机制、产业政策、产业组织等方面内容,聚焦产业链各个环节,着眼长期跟踪研究,关注产业发展趋势,汇聚政产学研智资源,形成客观、公正的学术成果,为皖西地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高水平的智力支撑。 (2)团队主要成员 万青(教授/博士)、李根生(博士)、孙鲁云(博士)等 2.乡村振兴人才资源开发团队 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的乡村人才开发需求,面向地方政府、涉农企事业单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开展进修、培训与研学等非学历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力争建设成为皖西地区知名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基地。 (1)调研分析农民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知识结构与需求 针对皖西地区外出务工人口众多、今年返乡创业逐步增多的现实,深入乡村调研分析农民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知识结构与需求,开展进修、培训与研学等非学历教育提供基础。 (2)加强师资队伍和课程体系建设,构建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育研究的新支撑 组建乡村振兴讲师团,聘请校内外知名学者、行业专家、政府官员、企业家等担任授课教师,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以“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为目标,按照参训单位的培训目的,量身定制课程内容,通过课堂讲授、现场教学、结构研讨、经验交流等方式,提高授课效果。 (3)开展多元化培训,拓展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育研究的新渠道 面向地方政府、涉农企事业单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在传统配培训方式的基础上,探索田间课堂、网络教室等培训模式,联合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培训,全面提升培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4)团队主要成员 李国成(教授/博士)、王晓玲(博士)、张金波(副教授)等 3.三农数据调查与分析团队 (1)启动百村三农数据调查 立足于皖西地区,首先选择试点县和试点村,进行学校和基层的合作,记录、总结和服务县与村的乡村振兴工作。通过试点县村到百村进行全面铺开调查,找准皖西地区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困境,进行总结和升华,提炼成学术问题,然后开展系列学术研究。 (2)发挥团队数理统计优势,对区域农成品数据分析处理 立足于区域产成品数据分析处理中心,针对特色农产品及新业态下农产品的价格机制、大别山水资源和空气等公共品生态补偿机制等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3)团队主要成员: 周本达(教授)、岳芹(教授)、王修建(博士)、赵攀(博士)等 4. 皖西五大库区绿色生态经济建设团队 立足于皖西地区的五大水库丰富的水资源与绿色生态资源,探索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径与机制。 团队主要成员:施明华(教授/博士)、王文亮(博士)、邹璐(硕士)等。
|